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乙年常年期第十七主日

(若六1─15)

 

耶穌的文化世界

 
學者們認為若望聖史並未抄襲對觀福音的餵飽群眾的記載,而是借重另外的獨立傳統。他的記載包含了許多非常古老的要素以及對這些來源所做的創意解釋。
 
耶穌詢問婓理伯「我們從哪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為其中一個古老的例子或「原始」要素(5)。「祂說這話,是要試探斐理伯;祂自己早已知道要做什麼。」乃後來加上的編輯評論,證明早期的基督徒對耶穌看起來無知感到羞愧。
 
11─12節的創作解釋富有明顯的感恩祭典的色彩,十分有可能依賴在對觀福音中的耶穌建立感恩祭典的紀錄,這並不包含在若望福音受難故事的傳統中。
 

會堂中的讀經

 
反省多年前 Aileen Guilding 所提出的假設,對欣賞若望聖史對傳統的創意解釋頗有幫助。她重新架構了會堂三年一輪的聖經讀經。讀經依取自梅瑟五書(創世紀、出谷紀、肋未紀、戶籍紀和申命紀)。隨著有取自先知書的哈夫塔拉(thehaphtarah)。(有人認為讀經三後來取自聖詠。三年集合起來共選了150首,而剛好有150首聖詠)。
 
在耶穌餵飽群眾的福音傳統,只有若望聖史提到事件所發生的曆法時間。「那時候,猶太人的慶節,就是逾越節快要到了」(4)。耶穌餵飽群眾的故事似乎回應出谷紀天主以瑪納和鵪鶉餵飽群眾的故事(出十六)。
 
根據 Guilding 重新建構的會堂讀經書,乙年誦讀出谷紀,出谷紀十一章到十六章應出現於五旬節後第六週。哈夫塔拉的讀經在當時則誦唸到依撒意亞先知書54章到55章,而若望福音六45節則引用了依撒意亞54章。Guilding 假設這些會堂的逾越節讀經,提供了早期基督徒若望聖史版本創作耶穌餵飽廣大群眾故事的想法。
 
許多人反對她認為這故事是虛構的想法。但是她所強調的平行關聯性很有可能是會堂的讀經提供創作耶穌在餵食之後所說的話。若望聖史說到:「這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59)。耶穌自己可能吸取讀經本的主題來發展他的論述。
 

餅和魚

 
群眾吃了餅和魚。若望聖史特別指出大麥的麵包。大麥是次於小麥的最普遍穀類。它比小麥更可以在極度旱熱下生存。再者,成熟期比較短。由於逾越節正逢大麥收成,故事中出現大麥麵包蠻有可能。
 
這裡「魚」的希臘字取自以「配麵包吃煮熟的食物」。魚並非新鮮但已準備好,或更正確的說法,加工過的。經師傳統指出加工過的魚好保存並且轉變多種式樣:煙燻、泡醋、鹽漬或曬乾。有時酒與鹹水魚乾混在一起。在若望的故事中,魚最有可能是乾的或加工處理過的。
學者們懷疑耶穌為何找斐理伯來問「我們從哪裡買餅給這些人吃呢?」斐理伯指出並不是不知道這挑戰因為根據他經驗的判斷,兩百塊銀幣的餅也不夠每人分一口吃。
 
斐理伯來自哥藍妮(Gaulantis)的首府貝特賽達。它落座在加里肋亞海的北岸,村落名稱意義為「魚村」(谷六45)。因此,如果這一幕發生在貝特賽達的話(如路加所建議的),斐理伯正是該被詢問的人。他最暸解當地的情況。
 
為了開始解釋聖經,會堂讀經本的背景,當地地理環境,以及食物和魚能幫助當代信徒多加欣賞古代文化。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B.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谷十三33─37)   耶穌的文化世界 根據馬爾谷的耶穌,沒有知曉「何日或何時」人子將再來,就算是天上的天使或耶穌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天主父知道(32節)。然而耶穌向祂的聽眾保證他們不會「過去,直到這些事情發生」(30節)。祂再三地重複「警醒,醒悟」的勸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