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乙年基督聖體聖血節

(谷十四12─16,22─26)

耶穌的文化世界


閱讀這篇相當熟悉的段落時,第一世紀中東的文化觀點為耶穌生命中喜樂的事件增添嶄新的洞見。
 

逾越典禮(ceremony)

學者們認為聖史若望的報導比對觀福音的報導更有可能符合歷史紀錄。耶穌與門徒所分享的並非逾越聚餐(見若十三1─2)。耶穌被釘十字架正值逾越節的開始之際(若十八28;十九31)。馬爾谷福音和其他對觀福音以逾越聚餐的觀點來解釋這最後晚餐,因為他們願意顯示耶穌忠實地遵奉傳統習俗。
同時看到,由男士準備這餐相當符合文化傳統。「你們應遵守這規定,作為你們子孫的永遠法規」(出十二3,4,24)。平日三餐由婦女準備。寡婦通常會來服侍男士用餐,她們與那些剛滿青春期的男孩先吃。而婦女,女孩和未滿青春期的男孩則另行分開,以後才吃。
耶穌有位可靠的耶路撒冷門徒,可提供祂和門徒場地來慶祝這典禮。男性攜水罐會相當顯眼。打水和挑水是婦女的工作(創廿四11),因此任何出現在婦女聚集的井邊或泉水旁的男性會是挑釁這些婦女的父親,兄弟,和丈夫的榮譽。
男性如果攜帶水,通常使用皮囊而非水罐。婦女頂著水罐攜水,男性則將皮囊橫跨肩膀或置於臂下攜水。

一般餐會

人類學家指出古代這些用餐是典禮(ceremonies)而非儀式(rituals)。儀式(像洗禮)會改變人的地位,而典禮則依照團體中人們所扮演的合法角色和地位,慣例地經常舉行。
聚餐暗示人們分享共同的理念和價值,社會地位經常是相同的(見谷二15─17耶穌選擇用餐同伴的含意)。古代人相當在意和誰用餐,和誰並坐(路十四7─11),和誰吃喝(路七33─34),在那地方(谷六35─36),食物如何準備(若廿一9),用何種器皿(谷七4),何時用餐(逾越餐會,谷十四12;早於逾越餐會,若十三1─2),餐桌議題(路廿二24─39,某些部分則出現瑪廿六30─35和谷十四26─32往家園途中的的報導中)等等。
在馬爾谷福音中,法利賽黨人和來自耶京的經師們會去注意耶穌和祂的平民同伴並未遵照法利賽黨人的傳統飯前洗手(谷七3─5)。在另一次(谷二23─28),法利賽黨人責備耶穌因為祂的門徒(人)路經麥田(地)隨手掐麥穗(事務)吃。另外(谷十四3─9),大司祭和經師為所浪費昂貴的香液而可惜。

 

餐會的意義

正如典禮,耶穌與門徒的最後餐會鞏固彼此的關係。猶達斯卻在這聚餐中割袍斷義,分道揚鑣。
耶穌將麵包與酒轉變用以象徵自己以及祂要救援祂的朋友和跟隨者。宗徒們理會耶穌正從事著當代學者所謂的「先知象徵行為」,祂正描述自己為救贖而死這事件的開端。即便如此,門徒直到耶穌復活仍無法完全理解這行為的意義。
將耶穌的最後晚餐解釋為逾越典禮,對觀福音的聖史增添了「紀念」的層面。重複紀念典禮有再次呈現過去所發生的事蹟的意味。每次慶祝逾越典禮「再次呈現」天主對當代的救援功績。後代的基督徒重複慶祝主的最後晚餐也有相當功效。
認識聚餐意義有助於遵行規矩。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谷十三33─37)   耶穌的文化世界 根據馬爾谷的耶穌,沒有知曉「何日或何時」人子將再來,就算是天上的天使或耶穌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天主父知道(32節)。然而耶穌向祂的聽眾保證他們不會「過去,直到這些事情發生」(30節)。祂再三地重複「警醒,醒悟」的勸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