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乙年常年期第廿四主日

(谷八27─35)

 

耶穌的文化世界

 
在十三世紀,亞西西聖方濟有個耶穌基督釘在十字架上的神視,並且了解福音「如果有人願意跟隨我,就該捨棄自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隨我」(八34)的意義。不久之後,當他父親召他到亞西西主教Guido面前放棄繼承權,聖方濟更進一步地斷絕父子關係,說道「我一直稱你為父,但從今天開始我可以毫無猶豫地說『我們的天父』」。
 
甚麼理由促使義大利的聖方濟將「捨棄自己」解釋成「捨棄自己的父親和家庭」呢?聖方濟心裡所想的是地中海文化以集體身分來稱呼「自己」,而非以個人主義的身分。

 

揹起十字架

 
對觀福音的「三傳統」(谷八34;瑪十六24;路九23),耶穌的言論以下列方式排列:
 
A    跟隨我;
B    捨棄自己:
B'   揹起十字架;
A'   跟隨我。

 
句子A與句子A'相同或類似。句子B與句子B'也是一樣。因此,揹起十字架給同於捨棄自己。
在「雙傳統」(瑪十34─38;路十四25─27)當中,揹起十字架與捨棄自己的家庭或親戚有關。這串連的章節告訴眼光敏銳的讀者揹起自己的十字架與捨棄自己等同(三傳統)以及捨棄自己的家庭或親戚(雙傳統)。
 

地中海人的個性

 
跨文化領域的專家強調西方人在個性和自我的概念上與地中海人相反。在西方文化朱,人們熱衷於個人主義、自立更生、獨立自主、以及自給自足。
 
在中東,人們被驅策將重心著重在家庭上,並且將身分融入在家庭中。西滿伯多祿是約納的兒子;耶穌是木匠或瑪利亞之子。中東人任何事情都仰賴家庭。的確,「家庭優先」是規定。在現代中東國家,皇室限用自己的親戚作為政府的職員。在這些文化中,人們總是覺得需要結盟而達成任何事物。沒有人敢幻想個人主動。
 
從社會心理的角度,西方個人主義不在乎其他人對自己和行為的說法和想法。他們邊走邊唱↓我就是我」或「我以我的方式來行事」。在地中海的世界裡,每人必須知道「一般人說我是誰呢?」(八27)。符合並且達成團體的期望極其重要,並此絕不能夠忽略或者超越這些期待。忤逆不孝之子將眾人石頭砸死(申廿一18─21)。
 
西方人聽到揹起自己的十字架和捨棄自己的聖經勸言,都會當作私人以及個人的禁慾或補贖行為。地中海人聽到同樣的勸言,例如耶穌的弟子和中世紀他的弟子聖方濟亞西西,會與血緣親戚斷絕關係,並且尋找並加入另一個團體。地中海的人若沒有任何團體簡直就無法生存。
 
耶穌離開自己的家庭和家鄉,周遊各地(谷一38),實際上拒絕了與生俱來的家庭榮譽(谷六1─6)。祂的教導和治癒行為,以及其他總總行為背離了文化上代代相傳的期待。
 
召選十二位追隨者(谷三13─19),耶穌在祂身邊建立了新的家庭團體。而且,耶穌更以「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谷三31─35),作為這家庭的評鑑依據。耶穌在今天福音給祂的追隨者所拋出的問題(27─30),是種在公眾與新家屬當中如何認出祂展新的榮譽身分方式。而(默西亞)的答案再次肯定耶穌宣報天主國的身分與權威。
 
在這背景下,耶穌所提出斷絕其他關係和忠貞依附祂和祂的團體的勸言是非常有力的。那些將團體視為實現個人的美國人得重新考慮考慮。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B.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谷十三33─37)   耶穌的文化世界 根據馬爾谷的耶穌,沒有知曉「何日或何時」人子將再來,就算是天上的天使或耶穌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天主父知道(32節)。然而耶穌向祂的聽眾保證他們不會「過去,直到這些事情發生」(30節)。祂再三地重複「警醒,醒悟」的勸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