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乙年常年期第卅一主日

(谷十二28─34)

 

耶穌的文化世界

 

愛,恨,團體的依附

 
有位經師問耶穌「哪一條誡命是第一條呢?」並沒有敵意。他的問題不是試探或陷阱,卻是懇求耶穌提出意見,為得能夠繼續地討論。
 
這也是耶穌難得幾次立刻直接回覆他的問題:「我們的天主上主是唯一的天主。你當全心,全靈,全意,全力愛你的天主上主。」。耶穌綜合了兩個元素:戶籍紀六:5與肋未紀十九:18。
當時的信眾熟悉這個答案,然而現代人對「愛」與相關「恨」的暸解與地中海世界有些出入。
 
為一個現代自我意識高和自主性強的西方信徒人而言,這些字眼與人內在的心理狀態很有關係。它們能夠是感受,情緒和情感。
 
在一個古老,不太強調自我意識,以團體意識為中心的地中海世界,這些字眼主要是外在具體的表達。或許含帶著感受,情緒和情感。愛的外在具體表達方式在於依附於一個團體或團體中的一個人。例如,宗族,同鄉,或是加入某個能影響一生的黨派。

總之,愛天主在萬有之上變成完全歸屬雅威天主,並且排斥了其他神明。這也會使人將自己依附於一個以天主為中心的團體。
 
愛人如己則變成依附在鄰人或鄉親有如自己的家人一般。馬爾谷所引用的肋未紀十九:18節明白地揭示鄰人其實就是「同種族的人」。「不可復仇,對你本國人,不可心懷怨恨;但應愛人如己:我是上主。」
 
與愛相關的「恨」,也有同樣的特性。路加福音中的耶穌說:「如果誰來就我,而不惱恨自己的父親,母親,妻子,兒女,兄弟,姊妹,甚至自己的性命,不能做我的門徒。不論誰,若不背著自己的十字架,在我後面走,不能做我的門徒。(十四:26)」。耶穌並非命令祂的跟隨者要對自己的親屬充滿著敵意,而是「為了福音及耶穌」的緣故,使自己脫離親屬的團體,加入耶穌的運動。
 
耶穌對跟隨者要脫離的要求可從許多伯多祿與耶穌對話的紀錄中得知。在瑪竇福音(十九:27)和馬爾谷福音(十:28)中,伯多祿說:「我們捨棄了一切,跟隨了你」。路加福音中伯多祿則清楚地表達是「所有」一切(有些英文版本翻譯成我們的家)(十八:28)。因為一個人的生活是依賴和依附在自己的家族,離開了這一切將冒著生命的危險,失去了賦予生活的意義(參考路十五:17)。
 
這位經師完全地同意耶穌的說法,而且追加說道:「遠超過一切全燔祭和犧牲」。耶穌見他回答的相當明智,當場公開地嘉許他「你離天主的國不遠了」的殊榮,的確讓在場的所有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高唱自決自主的個人主義時代,如何讓耶穌時代的所談論附屬於某個團體的價值觀再現,的確不是件容易的工作。現代人將團體的歸屬感視為方便法門,團體是為滿足個人的需要而選擇的,當這需要不再,自然地就與團體疏離。

這種現代文化的以個人取向的價值觀似乎與耶穌時代的團體價值觀去向背道而馳。如何讓人重新欣賞耶穌時代的團體價值觀,了解到賦予依附(愛與恨的特性)的真正涵義,是福傳的工作之一。
 

取自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B.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谷十三33─37)   耶穌的文化世界 根據馬爾谷的耶穌,沒有知曉「何日或何時」人子將再來,就算是天上的天使或耶穌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天主父知道(32節)。然而耶穌向祂的聽眾保證他們不會「過去,直到這些事情發生」(30節)。祂再三地重複「警醒,醒悟」的勸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