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乙年四旬期第四主日

(若三14─21)

 

耶穌的文化世界

 
觀眾在運動賽上揮舞著常見標語希望電視鏡頭能夠轉播若望福音第三章16節的信息。這信息為許多基督徒所鍾愛,這節是:「天主這樣愛了世人,竟賜下了祂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致喪亡,反而獲得永生。」 
 

福音的背景  

 
將這節與其背景分離(整部若望福音以及若望使徒的團體),它表達了窩心的思想。但今天福音所處的較長的文章背景,使得這圖像黯淡不少:「世人卻愛黑暗,不愛光明」(若三19)。 
 
對若望聖史而言,「世界」這字有消極的含意。它用來描述那些拒絕或不信耶穌的猶太人與外邦人,並沒區分他們。若望福音第十四到第十六章的主題是反對「世界」,然而在整部福音中「世界」的消極意義仍顯而易見。 
 
世界與耶穌(十六20;十七14,16;十八36)和祂的聖神(十四17;十六8─11)格格不入。更糟糕的是,它憎恨耶穌以及那些相信祂和跟隨祂的人(七7;十五18─19;十六20)。那些喜愛黑暗勝過光明的世人贏得了「黑暗之子」的名聲(十二33─36)。為此,耶穌拒絕為世界祈禱;反而攻擊它(十六33)。 
 
有如運動賽中,舞動著「若三16」標語的當代基督徒,應格外注意傑出的若望福音學者 Raymond Brown 所提出的警語,避免這信息所醞釀的天真想法。世界並不是完全的中立,它也不會耐心等待福音。有許多人積極地反對耶穌,基督徒以及它的信息。碰上這樣不信的「世界」震撼了若望使徒的團體。這認知應該預警當代信仰的後裔並預先武裝他們。 
 

若三的背景  

 
今天段落來自耶穌與尼苛德摩德的深入討論,他是以色列家中,猶太人中的法利賽黨人和「主管」或「宗教領袖」。
  
他在晚上去見吸引他的耶穌,似乎想要隱藏自己意圖(三2)。對於尼苛德摩為保護自己聲譽所作的措施,熟悉地中海沒有私人空間,吵雜世界的人都會寄以同情。聲譽如果毀了或失去了,則不復回。 
 
若望聖史所報導和解釋的討論來回打轉,因為尼苛德摩似乎沒有了解耶穌所使用的希臘字有兩個不同的意義:「再again」和「從上from above」。尼苛德摩成為那些起初來到耶穌跟前卻不認識祂的典型人物。有些人就不曾認識過祂(見若二23─25)。 
 
但是值得稱許的是,尼苛德摩似乎曾經仔細推敲過耶穌並且想在祂身上尋求自己的利益,毫無疑問與他人討論是以地中海團體為核心的典型時尚。福音後來(七37─44),耶穌在聖殿的論述在聽眾當中引發的歧見。有些人相信祂,又有些人想逮捕祂。
 
大司祭和法利賽黨人非常失望,因此嘲弄和侮辱聖殿警衛沒有逮捕耶穌。這時尼苛德摩冒著被羞辱之險替耶穌辯護祂有權獲得聽審(50─51)。羞辱馬上兌現:「你不會也是加里肋亞人吧?」他的法利賽黨的同僚嘲諷他。尼苛德摩不僅暗夜探訪耶穌,現在更進一步是在光天化日下替耶穌辯護,雖然是間接地。
 
尼苛德摩在若望福音中的最後一次出現似乎暗示他靈修旅途的完成。當耶穌死後,尼苛德摩公開出現替耶穌的遺體抹香料傅油。他和另一位耶穌秘密徒弟很怕猶太人的阿黎瑪特雅人若瑟共同目睹了安葬耶穌遺體的過程(十九38─42)。 
 
尼苛德摩的最後這次出現說明了若望福音第三章14節:「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祂內得永生」,以及若望第十二章32節:「至於我,當我從地上被舉起來時,便要吸引眾人來歸向我」。四旬期是重新將我們的步伐導向耶穌的大好時機。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B. 出版 Minnesota,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谷十三33─37)   耶穌的文化世界 根據馬爾谷的耶穌,沒有知曉「何日或何時」人子將再來,就算是天上的天使或耶穌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天主父知道(32節)。然而耶穌向祂的聽眾保證他們不會「過去,直到這些事情發生」(30節)。祂再三地重複「警醒,醒悟」的勸言,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