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乙年復活期第六主日

(若十五9─17)

 

耶穌的文化世界


若望福音沉浸在「愛」這字當中。今天8節讀經中,就出現了8次。特殊令人感興趣的是,耶穌勸告祂的追隨者要「彼此相愛」(12, 17)「如同我愛你們」(12)。地中海信仰先輩是如何理解這各字呢?


愛=依附


在地中海的文化中,感情並不是愛的重要概念。它或許出現,卻不是經常。地中海理解愛的關鍵要素是依附和連結,特別是針對團體的。若蘇厄勸戒百姓「愛幕上主你們的天主…並且服侍上主」(蘇廿5)。「撒羅滿卻依戀這些(外邦女子)」(上列十一2)。

「為此,人應該離開自己的父母,依附自己的妻子,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3)這句熟習的話特別啟發我們對依附團體的理解。根據中東的習俗,結婚的兒子繼續與父母住在父親的家中。「離開」父母意味著脫離他們,去依附自己的妻子。但是當他與自己的妻子「分離」,他主要的依附團體依舊是他父親和兄弟的家庭。

若望以整部福音發展依附(=愛)的主題。例如,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自己的獨生子(三16),好使祢愛我的愛,在他們內,我也在他們內(十七24-26)。在與法利賽黨人的挑戰和回應當中,耶穌質問他們所宣稱的天主是他們的父親:「假如天主是你們的父親,你們必愛我,因為我是由天主出發而來的」(八42)。改寫會是這樣,耶穌的不以為然是如果祂的對手依附來自天主的祂,自然就會依附天主了。然而因為他們沒有依附在耶穌身上,他們無法依附在天父身上。耶穌在若望整部福音當中,重複地邀請並且勸勉祂的門徒要依附在祂身上(十四15, 21, 23, 24; 廿一15-17)。


愛包含作為


一般而言,中東的價值系統主要偏愛「存有(being)」。這就意味著中東人在當下大都選擇自發的回應,正如市集上的兒童,聽到笛聲他們會立刻地跳舞或聽到哀歌會立刻搥胸(十一16-17)。那些沒有恰當回應的人並視為不合作,當然就無法提升和鞏固團體的依附感。

在同樣的價值系統底下,盤算和計畫的行動是第二首選。在今天的讀經當中,耶穌鼓勵門徒要「遵守(=作為)我的命令」(10)並且「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14)。探究整部福音顯示了祂重複這樣的勸勉相當多次。為何這是必需的呢?

在多數的文化當中,首選價值通常是男性選擇的傾向。文化當中的女性則選擇顛倒。作為地中海的男性,指導的價值會是先「存有」,然後「作為」。而女性則先「作為」,再來「存有」。

在耶穌的祂的福傳當中,在當下的需要上尋找顛覆這些價值的次第。瑪爾大是十分地「作為」(地中海女性的首要傾向)被導正去模仿瑪利亞的「存有」(當下對耶穌的自發反應,路十38-42)。

在若望福音這第十五章祂(假設)針對男性門徒,耶穌說「存有」(愛/依附在祂和天父身上)是不夠的。他們必須努力「行事」(遵守誡命: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

整部希伯來聖經/舊約,先知們同樣如此針對百姓。整個民族相信單單被天主「所選」已經足夠。這是多麼光榮的地位。沒需要甚麼呢?每位先知挑戰百姓「謹守」盟約,「服從」誡命,「履行正義與愛德」,這些都不是文化的正常腳本。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善於選擇目標以及有計畫的行動,剛好如同先知們所勸戒的。如果他們在今天,又會是何種場景?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B.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乙年將臨期第一主日

(谷十三33─37)   耶穌的文化世界 根據馬爾谷的耶穌,沒有知曉「何日或何時」人子將再來,就算是天上的天使或耶穌自己也不知道,只有天主父知道(32節)。然而耶穌向祂的聽眾保證他們不會「過去,直到這些事情發生」(30節)。祂再三地重複「警醒,醒悟」的勸言,突...